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眼光,一种美好的体验。幼儿园的美工区,是让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创作的区域。3-4岁的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乐在其中,但也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发现了什么?又可以提供哪些支持呢?
发现问题——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的原因,以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时会受限。孩子们以无控制地乱线涂鸦形式为主,喜欢色彩混搭,画、撕、粘、折、剪等技能基本都是零基础,孩子能感受美,但缺乏经验累积,在如何表现美或心中的想法时“无从下手”,容易出现“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知道”,或者把所有材料堆积在一起的情况。
教师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教师对孩子的涂鸦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及时装裱。
孩子们给加工后的作品取名字:
闻:咕咚
麒:天鹅树
元:找食物的蝴蝶
悠:舞动的世界
……
小结:孩子们看到涂鸦墙上的色彩,经过剪裁、组合就变成一副新的作品,都觉得很神奇,在取名字时,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日常的美工活动,也会模仿这种艺术加工的形式去创作作品,从“画错了”的失落感到“我可以加工一下”的创意变化,在不怕“错”、勇于“试错”的过程中孩子们初步感受并喜爱这种艺术之美,也在不断地提升自信心和培养积极情绪。
二、墙面作品的示范带动——不同材料、形式的作品展示。引导幼儿运用拓印、撕、粘等,结合自然材料、泥工材料等,组成简单的作品,让孩子知道创作的方式是多元的、丰富的。
结合园本特色“水墨”,引导孩子初尝试——有趣的泡泡。
拿毛笔作画对小班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可用水果泡沫网、海绵刷等工具替代,刷一刷、印一印,感受墨汁的神奇变化,同时,支持孩子富有个性的创作和表达,欣赏孩子的作品。
小结: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怎样的环境中,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在思考美工区墙面设计时,要考虑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呈现,为幼儿创设开放、自由的人文环境。
三、运用单向深度法刺激幼儿的持续探索。即先对一类材料或方式,进行深入、反复、连续地探索,从而积累精细经验。
具体做法:
1.利用餐后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皱纹纸、即时贴、报纸等进行撕、搓、黏贴等,让孩子在趣味中促进小肌肉动作发展。
2.在美工区里投放有示范性、可操作性的高结构材料,孩子可以自主选择。
小结:蒙台梭利提出:“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孩子需要在各个小活动中挖掘和建立新的经验。在反复、连续的过程中,孩子对材料量的使用,构图的设计、色彩搭配、精细动作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在表征中获得快乐体验和成就感。
→搓、捏、压,布局的能力提升→
3.教师及时观察和记录,为下一步的支持做准备。
观察: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较感兴趣,这方面的能力如何?
思考:看见孩子的发展,找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孩子成长。
后续支持——
1.区域划分感知区,创作区。可提供名作欣赏,提升美的意识;多找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或者本土化的素材。 2.材料投放的更换,层次性分明,可适当加大难度。比如,可以添加刮画、颜料的操作,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尝试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引导孩子以强带弱。 3.多给予开放、自由的氛围,花式评价孩子的作品。 4.家园共育,亲子互动小手工。
教师总结——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小班的幼儿刚入园不久,经验有限,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趣味性强 、具有情境性的材料或容易成型的材料,初期的墙面暗示、有示范性的操作材料有利于孩子经验的累积,为更好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做准备,在收获快乐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高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